一流学科建设
相关概念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基于Web of Scienc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所收录的Articles、Review两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是目前被学术界认可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工具。基于Web of Science的10年滚动数据,针对22个学科,按被引频次的高低排出TOP 1%科学家、TOP 1%研究机构、TOP 50%国家或地区、TOP 50%期刊,了解某一科学家、国家或地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引文次数及每篇被引的情况,为科技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多角度的学术成果分析。统计结果每2个月公布一次。
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是指按照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的论文。
热点论文:热点论文(Hot Paper)统计某一ESI学科最近两年发表的论文,按照最近两个月里被引用次数进入前0.1%的论文而得出。
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Top Paper)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取并集合的论文集合。
阈值:ESI学科阈值(ESI Thresholds)指近十年,某一ESI学科被引次数排在前1%的作者和机构,或排在前50%的国家或期刊的最低被引次数。
引文影响力:引文影响力通过使用该组文献的引文总数除以总文献数量得到的。引文影响力展现了该组文献中某一篇文献获得的平均引用次数,即篇均被引次数。
潜力值:利用未进入ESI学科的实际被引频次与ESI学科阈值(某一ESI学科被引次数排在前1%的机构的最低被引次数)的比值,分析未进入ESI学科与已进入ESI排名的学科的引文数值差距,据此评价未进入ESI排名的学科的发展潜力。
ESI学科:ESI学科共22个学科,以期刊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后续引用的研究方向作为聚类分析的依据。这一分类方法利于打破小学科之间的研究壁垒,为用户更加直观迅速地了解当前全球科研发展态势,特别是科技论文的发表状况,优秀论文成果和前沿研究方向等提供便利。因此ESI学科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不能进行直接对应。目前,各高校以“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或前1‰的学科”作为学科评价指标。
22个学科: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ESI的排名方式:排名有3种方式,分别依据总被引次数、论文总数和篇均被引次数排序,其中被采用较多的一般是按总被引次数的排名。